刘耀光院士:很迫切!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生物技术丨新年问大咖
他主要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
在华南农业大学带领团队钻研20余年
于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前辈丁颖院士和卢永根院士“一门三院士”被传为佳话
他带领的课题组佳绩频传
确定了能够控制水稻育性的基因并阐明作用机制
开发了多项新生物技术
为作物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他说,科学是无止境的
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敢于探索,总还有新的发现
2020年,他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如何推进水稻科技进步?
2021年,他最希望突破什么?
本期问大咖,与大家分享的是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
↑点击视频,与大咖面对面
都说2020年艰难,这一年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刘耀光:2020年的艰难,在于突如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了全球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我最大的感触是,在党中央和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打赢了疫情防控战,为国际社会的疫情控制树立了标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回顾过去,您认为自己做得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是?
刘耀光:回顾过去,我做得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于1996年结束了自己在日本11年的留学和工作,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在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研究团队,为我国杂交稻育性调控的基础理论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
刘耀光院士及其团队育成的水稻新品种。
2020年,您带领团队做了哪些新尝试?有什么收获?
刘耀光:过去的一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团队通力合作,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在水稻育性发育、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了10多篇SCI论文。
团队合照。
课题组就试验情况进行研究讨论。
刘耀光院士团队在全球率先培育出胚乳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和富含虾青素的“赤晶米”。图为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建的营养强化彩色大米(从左到右依次为白米、黄金米、角黄素米、虾青素米)。
水稻科技领域是否还存在“卡脖子”?如何进一步突破?
刘耀光:我国的水稻科学研究和育种技术整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一些通用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基础专利大都掌握在外国机构手里,我国迫切需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生物技术。
有人说,先进生物技术投入大、应用难,成果只能放在冰箱,您怎么看?有什么建议?
刘耀光:生物技术投入大、应用难的局面,在于生物技术开发本身的确存在难度问题,但更多的是管理政策限制的原因,某种程度可以说是 “自己卡自己脖子”的问题。建议政府在政策上为生物技术产品的应用松绑,大力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5到10年,预计水稻行业将有什么发展趋势?对此您正在做哪些工作应对?最希望突破的是什么?
刘耀光:未来的水稻育种与产业化将向着高产、稳产和优质的方向发展。以高效(光合效率、营养和水利用率),高抗(病、虫、逆境),广适性,高品质(外观、营养、食味)为目标的新品种创制将成为主流趋势。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生物技术育种开发,包括转基因和合成生物学、基因组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提高水稻育种的成效。我们团队在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分子克隆、功能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有所布局,希望在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技术和生产应用上有重要突破。
2019年1月8日,刘耀光院士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您最想对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说些什么?
刘耀光:希望年轻科技工作者瞄准合适的研究方向,努力奋进,取得辉煌的成绩,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腾飞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农财网种业宝典连续六年“问大咖”成为给种业人奉上的新年例牌年菜,广受热评,特向提供丰富精神营养的行业大咖致敬!2021年伊始,通过《新年问大咖》,与行业人共同开启新一年的种业智慧之旅。
往期回顾:
张延秋:协调、服务、维权、自律,2021年聚焦这些工作重点丨新年问大咖
赵久然:加快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丨新年问大咖
许勇:通过品种权与登记制度严把品种“入门关” | 新年问大咖
下期预告
邀请KWS(中国)总裁周伟,共话种业新时代。
记者 | 叶凤林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